國外反應釜電極研究的歷史與發展趨勢 反應釜是指鉻含量大于12%的鋼。自1912年發明以來,該反應釜發展迅速,在世界上仍以每年3-5%的速度增長。世界上反應釜的總消耗量是3500萬。我國正處于反應釜生產和消費快速增長時期,已廣泛應用于石油、化工、輕工、食品、釀酒、醫藥、家電、水電、機械、建筑、市政及各種民用電器等領域。1990年,中國共消耗反應釜26萬噸,1999年為153萬噸,2000年為173萬噸,2001年為225萬噸。2004年,反應釜消耗量約447萬噸,居世界第一位。預計2006年反應釜的消耗量將達到600萬噸以上,其中鉻鎳奧氏體反應釜的消耗量占反應釜總消耗量的75%-80%。 磁力反應釜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制和生產反應電極,1997年我國反應電極總產量超過7000噸。近年來,我國反應釜的消耗量迅速增長。2004年國內反應釜電極已超過3.5萬噸,預計2006年國內反應釜電極將達到5萬噸左右。 上世紀50年代以來,反應釜電極主要采用前蘇聯的鈦鈣渣體系和原料體系。它具有成本低、易壓涂、孔隙率高、力學性能好等優點,但與歐洲著名的反應釜電極相比,電極呈紅色、飛濺、除渣、成形差、焊接效率低、浪費大。因此,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,針對國內一些研究機構與瑞典Avesta公司引進的綠色P5電極生產廠家的合作,研究了反應器內電極涂層發紅和脫落的反作用、原因及解決方法,如哈爾濱焊接研究院、天津電極廠、甘肅工業大學、蘭州長虹電極廠、太原工學院、山西機床廠等。 導熱油加熱反應釜 上世紀80年代,上述論文相繼發表后,人們一方面認為自己的研究工作很有意義,取得了很大進展;另一方面,經過對這些電極的實際測試,也認為與國外產品有很大差距,但此后,國內外對這些電極的研究開始起步,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處于停滯狀態,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,還沒有關于反應器電極的重要研究文獻。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,我國對反應堆電極的研究越來越活躍。首先,太原理工大學王寶、孫賢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,研究了反應釜電極工藝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,在反應器電極設計理論上取得了重要突破。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。后來,冶金部建筑科學技術研究總院唐伯剛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,成功完成了我國新型反應釜電極的系列改進和改進,成功成立了北京金威焊材有限公司。,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。自1994年以來,反應釜電極年產量已達3000多噸。 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,我國對反應器電極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。雖然其水平不高于現有的兩個層次,但仍有利于活躍學術氛圍,加強學習交流。 國外的反應器工業生產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,隨后出現了相應的反應器電極。成熟的反應器電極產品出現在1965年左右,以歐洲國家為代表,尤其是西歐的瑞典,人口只有800萬左右,聚集了ESAB、Avesta、Sandvik等世界一流的反應釜焊材企業,其中AVESA的yeniu反應器焊材企業bar是世界反應器電極模型。日本、臺灣和南亞國家都在歐洲擁有自己的反應釜電極技術基地。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,我國反應釜電極存在六大問題,亟待解決 |